在晋江市区核心区,一片曾经的老旧小区正经历着华丽蜕变。7月7日,福建省首例居民出资“自主更新”项目——晋江市青阳街道“阳光里”在历经210余天攻坚建设后,迎来了主体封顶。这个项目不仅摘得环球人居设计大赛金奖,更为盘活城镇低效用地、提升城市品质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晋江方案”。
晋江市青阳街道“阳光里”项目的前身,是建于1993年的阳光东环南片小区,已有30年房龄。
晋江市青阳街道办事处主任蔡少林:它占地32亩,改造前涉及11栋老旧房屋,有284套套房以及229间店面。在改造之前,我们这个小区是典型的“老破小”老旧小区。
小区年代较久,无电梯无产权无学区,使用效率低下,且存在安全隐患,业主对改造的渴望日益强烈。然而,该小区地处晋江城市核心区,深陷高地价与低房价的错位局面,且受道路红线退让和机场净空限制,可开发强度较低,传统的政府征收安置模式并不适用。
晋江市青阳街道办事处主任 蔡少林: 2023年6月,我们启动项目改造,首创了“模拟征收”的做法。项目聚焦了“政府引导、业主出资、共商共治、自求平衡”的准则。
破局之道,始于“问需于民”。晋江市青阳街道创新推出了“谁出资,谁受益”的“自主更新”之路——在晋江市政府的支持下,原业主共同承担改造成本,采取“土地重新征收—出让—产权重新办理”的微减容式改造更新模式,实现70年产权期限的置换,获得全体业主的一致认可并同意签约征收。
“阳光里”项目坚持集体让利个人,大胆创新“降大户”“保小户”做法,确保业主利益。与此同时,注重市场杠杆运用,强化自主更新理念,让“旧改”告别传统的政府兜底,业主征收时缴交40%、分房时缴交60%,在降低业主前期资金压力的同时,提供市场空间调控,降低开发风险。
晋江市青阳街道办事处主任 蔡少林:我们为什么取名叫“阳光里”?从项目实施一开始,我们就注重吸收业主的意见到我们项目的征收建设的整个环节,做到全过程人民民主、共商共治。
项目推进过程中,青阳街道通过搭建居民共商共议平台,多次组织召开业主大会、党员大会及居民代表大会,将“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、问效于民”贯穿项目始终。用“算经济账、讲长远利”的方式,推动居民思想从“要我改”向“我要改”转变。建设过程中,人大代表更是定期对建设情况进行督查,详细了解存在的困难,出谋划策推动解决,确保项目能如期交付。
晋江市青阳街道办事处主任 蔡少林:我们聚焦了业主安全、舒适这两个需求,项目建成后,我们将有8栋新的建筑物,总建筑面积有7.4万平方米,容积率2.618,建设密度44.85%。我们新的安置房有110平方米和90平方米两种户型,公摊也比较少。同时,我们项目的建设更加注重“一老一小”,项目建成后,将新增2400多平方米的公共配套面积。
立足居民需求,项目还引入晋江市实验小学、华侨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,配套建设停车位,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配套,让小区实现“有便利设施、有明晰产权、有优质教育”的“三有”蝶变,并积极探索造血式、微利可持续式的“商业反哺公益”运作模式,打造消费新场景,让老旧小区配套设施实现从“有没有”到“好不好”的品质提升。
晋江市青阳街道办事处主任 蔡少林:目前已经完成了主体的封顶,到年底要完成竣工验收。我们预计明年的3月份,要顺利回迁安置这个项目。我们跑出了3+6+3的晋江“加速度”,也就是3个月完成整个项目的征收,6个月完成项目的报批报建,三年内完成幸福的回迁。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